获奖项目:《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
获奖种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
主要完成人:何光华
和其它获奖项目不同的是,这个奖项主要是颁给个人的。高压电缆线路施工难度大、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在这个清一色男人工作的世界里,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维室主任何光华,巾帼不让须眉,带领团队完成了上百项高压电缆工程项目施工修试工作。此次她获奖的项目,是针对高落差环境下高压电缆施工极易造成损伤引发故障的世界性难题,对保障高压电缆工程质量、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做出了重大贡献。
电缆施工的“女汉子”,技术创新“女掌门”
提到电缆施工,大家会想到什么?拉开江苏无锡220千伏蠡湖变电站电缆隧道2号出入口厚厚的大门,沿着扶梯来到地下15米深处。直径约3米的电缆隧道中,9根碗口粗的电缆宛若长龙,蜿蜒伸向远处。数名身着带有“国家电网”标识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在逼仄潮湿的隧道里俯身工作。其中,女性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大家公认的电缆技术“女掌门”——何光华。
紫牛新闻记者近期来到无锡,眼前的何光华,穿着工作服,短发,眼神坚毅,但不失婉约和谦逊。在人们眼中,何光华是个女汉子,何光华却说,“我不是女汉子,只是这个职业很多时候需要雷厉风行。”
2000年,何光华从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就进入无锡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电气试验班工作。工作环境艰苦的电力电缆行业向来女性稀缺,而何光华却在这个领域埋首耕耘了19年,主持了20多个科技项目。何光华成为江苏地区电缆行业最年轻的女性专家,201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高压电缆施工损伤成为重要隐患
“说到电缆线,过去大家印象中都是‘蜘蛛网’,现在电缆全部都入地了。”何光华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高压电缆线路是世界各大城市的“电力主动脉”,其安全、可靠的施工关乎国计民生。不过近年来,城市地铁、高速公路、高铁等立体交通和地下管线快速发展,呈“几字形高落差、狭小空间、多振动源”特征的电缆通道大幅增加。
何光华打了个比方,高压电缆线路,好像埋在地下的一条条巨龙。“就像今年最流行的那首歌唱的‘左手跟我一起画个龙’,实际上可没那么简单!”何光华对紫牛新闻记者说,高压电缆重量大、刚性大、弯曲半径受限,这些因素给传统施工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会出现高落差分段再接、小空间挤压等敷设损伤、固定不当损伤、共振损伤,这些问题常规检测难以发现。国内外曾多次发生电缆损伤导致的大面积停电等恶性事件。无锡也屡次发生同类故障,严重的导致区域8.7万用户停电5天。电缆施工损伤已成为大面积停电的重要隐患。
迫切想利用创新改变施工难题
另外,频发的故障率和修复周期长带来的用户投诉,也让身为电力人的何光华内心很不是滋味。她告诉记者,小空间恶劣的电缆接头制作环境,导致电缆施工工人长期多个小时以上的弯腰作业,不少人患有腰肌劳损等职业病,也促使她特别想通过创新改变这种情况。
在狭窄的隧道内,要将电缆挪移到隧道两侧固定好的支架上很不容易。“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更省时省力地将电缆敷设到位?“有一次,工程车在半途爆胎,使用千斤顶更换轮胎时,何光华突然想到可以研制一个轻巧灵便、专用于电缆敷设的起重设备。之后,她研制的手动液压升降平台诞生,电缆安装效率大幅提升。她带领团队将传统的“高点接头两端下降法”改为“高点无接头一体化”牵引敷设,每千米施工敷设时间从5到7天降至1天,不仅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实现高压电缆无损敷设。
一根电缆线牵出42项专利
2009年,以“立足实际难点,开展主动创新”为使命的“何光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针对电缆施工、运检领域的空白,工作室先后完成40余项职工创新攻关,其中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获得42项国家专利。
此次何光华获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开展了3项技术创新——首创了高落差高压电缆三维精准同步敷设技术;创新了高落差高压电缆无损打弯及固定技术;发明了高落差高压电缆施工质量综合检测方法。
该项目成果实现了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的技术突破,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在全国28个省(市、区)电力、石油、钢铁、化工等各行业规模化应用,并推广至德国、瑞典、新加坡等10国,近三年经济效益7.5亿元,推动了我国电缆施工技术进步,也充分代表了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创造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