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缆网 - 电缆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以一颗初心守护万家灯火——记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陈德风
T.biz | 商业搜索

以一颗初心守护万家灯火——记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陈德风

信息来源:china-cable.com   时间: 2019-12-19  浏览次数:4

以一颗初心守护万家灯火——记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陈德风

  中国江苏网讯 30多年扎根地下电缆管道,从一名电缆“门外汉”成长为国家电网技能专家,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创新成果、29项国家专利……这个励志故事的主角,就是现任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的退伍军人陈德风。

  陈德风1986年刚退伍时,没有一点电工专业基础,有的只是军人的一腔热血。他回忆说,“第一次爬电线杆,别人不敢上,我硬着头皮爬上去,上去之后就不敢下来了;15米高的电线杆要挖3米多深的杆洞,没有打桩机和挖掘机,得一锹一锹地挖;设备搞不懂,找来说明书一页页地学;技术不过关,下班后拿备用电缆反复练。”军队培养了陈德风直面困难、永不言败的性格,凭着一股钻劲儿,他硬是从电路图都搞不清楚,成长为如今业内公认的电缆“大拿”。

  变形的手指和手上的老茧,是陈德风成长的印记。绝缘半导电层的剥切需要玻璃片刮擦,尺寸误差要控制在1毫米之内,手指肚常年按压玻璃片,导致陈德风拇指和手掌相连的关节变形突出将近90度。绝缘屏蔽口是电缆精度要求最高的关键部位,为了不伤及绝缘层,陈德风经常抓着砂纸打磨,长期下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关节都长出一层厚厚的老茧。陈德风常说,“是不是个合格的电缆工,看看大拇指就知道了。”

  陈德风有个习惯,口袋里随时放一支笔,遇到问题全部记下来。翻看陈德风的笔记,现场电缆安装的尺寸、步骤、责任人,电缆选用的长度、盘数、切割精度,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入职以来,陈德风记了28本笔记本、累计1.1万多页,叠起来有一桌子高。

  上世纪90年代,高压电缆安装和检修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南京所有电缆工程都由外国人独立施工。陈德风当时参与新街口变电站110千伏电缆的敷设,“日本专家根本不让靠前,我们只能在‘棚子’外递工具。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实现独立安装电缆。”

  国外技术人员在南京安装电缆时,陈德风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偷师”。碰到跟踪现场安装流程时,他尽力把安装的核心要素记在脑中,等休息时再把流程图画到本子上。由于陈德风肯吃苦、善钻研,他被选送参加美国公司组织的高压电缆培训班。经过半年多的系统学习,获得理论和操作第一名,并取得江苏省第一张国际认可的高压电缆安装资质证书。1998年,南京第一座220千伏大行宫变电站开建,电缆和附件均由日本生产。“日方提出接头和终端安装需要一年,这哪里来得及?我当时就要求我们自己来装。”陈德风说。最终,他和团队在6个月内独立完成所有施工,并一次性通过试验顺利投运。这是南京首次无外方支持的高压电缆工程施工,至今保持着安全运行零事故的纪录。

  2007年,南京供电公司成立了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一项项创新成果先后诞生。为解决电缆管口热胀冷缩问题,陈德风和工作室成员认真研究国外的电缆伸缩节成品,最终制作出的产品成本仅为国外产品的七分之一。在220千伏梅山钢铁厂、江北化工园的电缆改造任务中,陈德风带领课题攻关小组,成功研发出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等器具,填补了我省220千伏大截面电缆施工工具的空白。

  一批批专业技术骨干从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走出。“每天从工地回来,陈师傅都会问许多问题,答不上来,就得第二天带着问题去工地找答案。”陈德风的大徒弟周平说,在师傅的严格教导下,他的专业技术不断提高,成长为全省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周平技师工作室”。截至目前,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功地向省、市公司输送了十多名技术骨干。

  在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想要成为技能高手,要比别人多10%的努力;想要成为技术能手,要比别人多10%的用心;想要做好创新带头人,更要比别人多10%的热情。”

  退伍不褪色,在新战线上,陈德风以一颗初心守护万家灯火。

  记者 鹿 琳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电缆网证实,仅供您参考